开放时间
点击查看
服务热线:0769-86300160
地址:东莞市石碣镇崇焕东路38号
Education教育活动
【崇焕研究】王元林:明清东莞三界庙与袁崇焕祠初探
2022-01-17

内容提要:袁崇焕家乡东莞水南村早在嘉靖三十四年建立三界庙,三界神信仰是粤西冯姓祖先崇拜借助国家控制地方过程中平定叛乱而建立起来的神灵信仰,袁崇焕家族在粤西从事木材生意而把保佑水上交通的三界神带到东莞水南,其家族崇奉三界神,袁崇焕回乡于天启七年作《重建三界神庙疏文》,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神灵的态度。三界神庙后堂成为后来祭祀袁崇焕的重要祠堂之一,袁崇焕也在民间变作三界神,东莞五座袁崇焕祠都证明了袁氏家族对崇焕的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袁崇焕是东莞人无疑。

关键词:袁崇焕、三界庙、袁氏家族 

 

袁崇焕为东莞历史名人的代表,是东莞历史文化数千年积淀的成果。有关袁崇焕研究成果丰富,不一而足。三界庙是袁崇焕家乡东莞水南村重要的宗教与历史遗迹,在理清袁崇焕家族的历史与袁氏生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容肇祖先生发表《三界神考》(《民俗》周刊第41、42合刊,1929年),利用袁崇焕为家乡三界庙写的碑文和佛山三界庙碑文,研究三界庙的变迁。唐晓涛也在2008年《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会的转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第1、2合刊,2008年10月)也提及袁崇焕祖先经营木材生意,来往于西江、东江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对袁崇焕家乡水南村历史上有名的三界庙作以考察,以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抛砖引玉,还请方家正之。


一、水南村三界庙修建


三界神是明代开始,流行于广西、广东的神灵,其形象由水(蛇)神、瑶人祖先神到地域保护神,冯氏家族祖先的演变与叠加,并最终成为国家祀典神明的过程。明代早期此神灵为贵县冯姓遇仙人得仙衣而成神。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为两广总督,平浔梧瑶乱。时行云降雨救旱灾,免瘟疫“民感而颂之”,王翱“为请敕封为三界焉。厥后行踪莫测,往往于两河(浔江、漓江)间拯溺弭灾”。并于景泰三年托梦于梧州城西鹤岗的水西民众,福惠里民。故建庙,次年庙成。庙位于“人物繁庶,商船云集”的梧州两江交汇处附近的燔柴口岸,人杰地灵的交通要道,加之,这里此后成化元年(1465)是明代中期两广总督治所,自然成为一方名庙。这是贵县冯姓神灵走出家乡,在浔江、漓江流域传播建庙的开始。其间官方力量的参与,增加了神灵的正统性。这时三界神的神职主要是拯溺弭灾,其阴佑水上交通安全的职能彰显无疑。

正德十六年(1521年)横州通判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卷上云:贵县冯氏“其家神异者世有一人,立召风雨鬼神虎豹,言人祸福无不验。自苍梧上至南宁皆敬信不可言,两广猺贼事之尤谨,皆以祖公呼之。山峒间有跋扈者,总帅委之抚安,其魁率徒众顶香盆,牛酒拜迎於道,云:‘吾祖公来矣。’即听约束, 贴然而还。冯氏之居,去大龙山不远,其中皆熟猺所居,每月朔望,各齎香钱至其家纳焉,甚有牛羊猪畜者,故累年不敢为乱,盖冯氏力也。”贵县冯氏成为当地瑶族以及附近民众的保护神,也成为国家治理地方所依赖的重要神灵。王济以下有三四件事例作证。弘治年间郁林州李通宝“假称冯都长作乱”,冯都长以神异法术请神降临,协助官军降贼;授总督指派招抚木山峒瑶民,擒其首领,后又释放,约期归来;帮助舅舅从横州到宾州贩粮,托梦广东商人救助,水陆交通转危为安。粤商进入当地,入乡随俗,奉祀水上神灵三界神,而水上的疍民、瑶人、壮人也改变着自己的身份的认同,把三界神变成商人保护者的身份。三界神成为官方许可下的地方保护神,并由广东商人从广西带到广东。

袁氏家族正是在此背景下,在西江的浔江一带从事木材贩运生意的。为保证航行安全,自然奉祀三界神,把西江沿途的三界神请到家乡水南村来。袁崇焕在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为东莞三界庙重修所撰碑文云:“予里中崇奉三界庙,其神来自粤西。考神所自,亦无徵焉。说者则以为出自浔之贵县冯姓,有无姑勿论。”同样,天妃神也因有水上航行安全的职能,受到袁氏家族的青睐。天启时袁崇焕与弟弟袁崇煜就曾为东莞石龙镇天妃庙“铸钟一口悬庙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水神对袁崇焕家族的影响和重要。

袁崇焕《重建三界神庙疏文》提到,“事三界神七十年如一日,人习而神安之。有情以告,有祷必应。不啻子孙之於祖、父,其由来矣”。说明袁氏家族对这个三界庙极具崇奉与虔诚之情。

萧凤霞和刘志伟也认为“袁氏的家庭数代在西江贩木为生,他的乡下其实是东江的水边,也不为当地已经定居下来袁姓宗族所接纳。为了参加科举,他到他的家庭经营木材贩运的广西藤县冒籍考试。袁后来在大量流动人口聚集的东江边建了与蛋民祀蛇崇拜有关的三界庙。以上的事实显示出他原来的身份,很有可能是蛋民,,不过当他取得进士并由知县升为兵部尚书后,他出生低微的家庭背景就被遗忘了”。


二、袁崇焕《重修三界神庙疏文》


袁崇焕《重建三界神庙疏文》写于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祖孙三代七十年如一日供奉有加,由此推断,庙宇应该修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左右,此正是东莞袁氏家族在西江木材经营的主要时间。而据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八《建置略》记载,三界庙修建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这与崇焕记载基本吻合。至于说民国《东莞县志》所云“疑其祖父迁莞时为建此庙也”。当是崇焕祖父对于往来的水上交通安全与地方保护神的三界神,自然成为崇焕家族顶礼膜拜的重要神灵。此时正是经过弘治平定郁林州李通宝瑶乱,嘉靖初王守仁平定大藤峡瑶乱后,神灵的阴佑与官方的提倡,成为这一信仰扩张的重要原因。

《重建三界神庙疏文》写于崇焕天启七年在家期间。首言粤西三界神传到袁崇焕家乡水南,对三界神的起源于贵县的冯氏未加讨论,次引《中庸》、《礼》来谈及神与人相互行通,二而为一,人之精灵为神;再述三界神得名,通天地人三界,虔诚知神,非一定要知神姓、起源,为前自己对三界神起源的无知作注释;再言“吾乡居俗俭而朴,恂恂而与,蔼蔼以至,守望助而有无通,尚古道之未泯,故不为神之唾弃。”袁氏三代崇奉神灵。由于庙宇狭陋,同乡父老请求,“首以庙请,将三栋基址新而大之”,崇焕“敬神而重人,许之”,修庙花费,“于递年所积庙食银可三百金,此外则资之本乡之题捐”。包括袁崇焕祖、父在内的袁家也应捐银。崇焕为乡里名人,虽然告官在家,自然所捐银两不会太少。

疏文后叙捐钱在乎信、在乎善,“美大而圣神也,无所不重。”和睦从神,福祸自然。水南村“溪南一片土,即清都紫府矣”,告知水南三界庙所在。最后疏以崇焕对福祸态度,“予操劵以俟诸善之同归矣”,反映崇焕超然的态度。

整篇疏文反映了代表明代士大夫阶层的袁崇焕对家乡三界庙的历史、地理、重修的缘由、经费以及袁氏家族对三界庙的虔诚态度,也反映了袁崇焕对天地、鬼神、福祸、人性、财物的态度,也反映了在野期间,袁崇焕在家时“本来无祸,何必免祸?福且无用,何必妄求?”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士大夫寻求真善,在政治失意后超越自然的态度。

 

三、东莞袁崇焕祠与三界庙

 

袁崇焕有《重修三界庙疏碑》,立于东莞水南乡三界庙内。据民国《东莞县志》载,三界庙内的《重修三界庙疏碑》已失,而“袁崇焕故里在水南乡守义坊罗、邹二姓村后,有月楼,今圯”。

袁崇焕除写《重修三界庙疏碑》外,还有袁崇焕亲自题写“诚不可揜”额。水南村最早的袁大司马祠在三界庙后,袁崇焕崇祯三年(1630年)被冤杀后,“乡人陈日昌等悯其冤,悬生前《待漏图》于三界庙后堂,为祭奠地。国朝雍正元年易图而像,图今尚存庙中。”实际上,早在明末清初,水南村已有袁崇焕祠。

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东莞知县余经国降清,清军入东莞,到处烧杀抢掠,中堂、道滘等水乡一带人民纷纷组织抗清。道滘首领叶如日派船迎张家玉,尊为主帅。张家玉精选骁勇精壮乡兵五千余人,整顿军纪,加紧训练。三月初四,张家玉起兵道滘,得惠阳淡水农民军李万荣部加入。过水南,拜袁崇焕祠堂,作《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云:“司马遗忠尚有祠,重来客泪洒荒碑。”又有《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怆然有感》云:“吊罢遗祠泪几挥,辽阳回首事成非。空留冷庙沧江上,不见犁庭铁骑归。”由上述二诗可知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东莞水南就已经有袁崇焕的祠庙了。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询问其后代情况。次年,水南村发生“袁族控争”庙、祠案件,后“经摹拓袁崇焕重修庙碑,证明是庙非祠,案乃结”。至迟在乾隆四十九年,《重修三界庙疏碑》还应留存。清代,由于袁崇焕祠与三界神共存一庙,民间一般认为,袁崇焕为“三界神”。相传袁崇焕“儿时患背疮,久不愈。会修庙神像,背为漏痕滴破,葺补之,疮遂痊。及死柴市,时其夜司祝闻神言谓辛苦数十年,乃今休息矣。怪之,后得崇焕死,信众咸惊异,当时祀于三界庙后,或以此也”。三界庙与崇焕家族又增加新的内容。

水南乡三界庙与袁崇焕祠外,水南兴宁门右也有名为“乡先生袁大司马祠”,道光间唐棣、陈名超、骆璨堆等倡建,督学王桢题匾曰:“振顽起懦”,山阴人王笠舫撰写碑文,惜未刻石。光绪五年(1879年)乡人陈德馨、叶庆春等倡建教忠书院于祠堂,左祀崇焕父子鹏。其在故乡的教化意义发挥效力。

东莞城城内在明代有为督师袁崇焕立的牌坊,题曰:“蓟辽柱石”。县署西南袁督师祠,即今莞城东正街(东莞中学右侧)的“袁督师祠”,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族人袁大任等公建立,县令仲振履有《督师祠碑记》云:崇焕死后无子,“复流其七旬之母、入龄之女及兄弟妻孥于闽、黔之地”。乾隆四十八年,皇帝下令追寻崇焕后裔,“查有胞弟崇煜之后,遥居粤西廕(藤)县丞;嘉庆元年,岭东巡抚陈太文以翰林院检讨梁朝锡等之请,题请予以恤廕入祀乡贤。奉旨依议,钦此。顾以近支久居粤西,虽邀从祀而未建专祠。二十一年二月,履承乏东莞,适其族人有以坟山讼者,既断其狱,乃进而问曰:‘袁督师至尔几世矣?’对曰:‘叔高祖也’。履曰;‘尔所争者,祖坟也,如尔族之督师者,余十二三岁时读其列传,即为之叹息流涕,谓其为忠武后之一人。尔等皆其后裔,乃靳一祠而不使之崇祀耶?其人顿首谢归。聚邑之四大房,议得赀约万金,卜县署西南之隙地,举孝廉大任等董其事,创始于丁丑八月,阅十有四月而蒇。”后请已调任南海知县的仲振履作记,“督师忠于所事,捐项踵以报其君,诸绅士勇于为义,不惜重赀,美轮奂以享其祖,一门忠义,尤可为粤东人士风矣”。县令召集终成专祠。从中不难看出,与东莞袁崇焕相关的袁氏家族有四大房,其在县城官方县署旁建庙,对凝聚东莞袁姓有很大的凝聚作用,同时,对东莞人弘扬袁崇焕精神意义重大。东莞虽然没有袁崇焕最近的后裔,但其有关的袁氏家族并未消亡,而且在弘扬袁崇焕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屈大均、赖洪禧、丁玉藻、王环皆有拜谒袁崇焕祠诗见于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八《建置略》袁大司马祠下。

袁崇焕祠堂除水南两座,东莞县城一座外,东莞还有温塘乡中和墟,袁族公建。今温塘袁崇焕祠堂尚存,曰“乡贤袁督师祠”。据东莞县博物馆1963年12月调查存卷记载,该袁督师祠建于清代,建筑形式为面阔三间,深三进,祠庙建筑,梁架屋顶,无斗拱。当时屋顶、墙柱等尚属完整,但文物无存,只剩正额石刻“乡贤袁督师祠”及木牌匾“蓟辽柱石”。而茶山(原称茶园)中心小学校址原来也有袁崇焕祠,1983年改建时被拆除。

 

 

本文相关引用文献


1.唐晓涛《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会的转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10月), 67-109页

2.(明)李廷麟《三界祠记》,雍正《苍梧志》卷三《艺文》

3.唐晓涛《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会的转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10月), 67-109页

4.(明)袁崇焕《重建三界神庙疏文》,民国《东莞县志》卷九十五《金石略》

5.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八《建置略》

6.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疍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羣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4页

7.民国《东莞县志》卷三十八《古迹略》

8.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八《建置略》

9.(明末清初)张家玉撰,张孟器辑:《张文烈公军中遗稿》,香港:何氏至乐楼影印本,1975年,第658页。

10.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八《建置略》

13.民国《东莞县志》卷三十七《古迹略》

16.东莞博物馆藏档:《东莞县博物馆调查“袁督师祠”存卷》,1963年12月5日。


作者介绍


王元林,男,陕西大荔人。历史学博士、教授。1993-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历史地理专业硕、博士学位。1999-2017年在暨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历史地理教研室主任、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等职。2017年调入广州大学历史系暨十三行研究中心。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学科与专业(本科、硕士点)负责人,历史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博士生导师。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优秀教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省级)、广州市杰出专家等。

 

来源:《袁崇焕历史评价与精神文化研究论文集》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