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点击查看
服务热线:0769-86300160
地址:东莞市石碣镇崇焕东路38号
communication学术交流
【崇焕研究】吴建新:袁崇焕精神与东莞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2022-03-07

袁崇焕精神与东莞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吴建新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教授)

 

袁崇焕是东莞人,明末抗击后金的著名军事家。关于他作为杰出军事家和爱国将领的事迹,前人论述很多。关于他的英雄事迹,可以概括为崇武爱国的精神。袁崇焕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与东莞的地方文化有何关系?本文试对此作一简略的论述。

 1.jpg


一 · 崇武、爱国的东莞地域文化的形成

 

刘志伟教授在论述古代东莞的行政建置时,说:“历史上地方行政单位的变动,可以只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考虑,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考虑。无论出于哪一种考虑,其实都隐含着一个历史变化的过程。”这就是国家的礼仪制度推行到一个行政单位时形成的地域文化的过程。康熙《东莞县志》的编者在论述东莞的人文地理时说:


 “县城,唐宝安邑也。晋置东官郡,北人避地多侨于此。海滨僻陋之气一大变焉。历宋及明,礼乐诗书絃颂甲南海矣。黄岭三峰秀出天表,到河之水清且洄潆,是以六百年间,田夫野老亦曾读书,牧竖樵童皆解识字,家敦礼仪,人尚文学,不独卿大夫士为然也。”


东莞建置为一个行政单位时,就成为珠三角通往海洋的门户,北方人士既可以通过陆路,也可以通过海路迁移到东江三角洲,带来了中原的文化。行政单位的建置,使移居到这里和原早已在这里定居的人士逐步具有对这个行政单位之上的国家认同。体现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礼乐诗书”随着教育的发展普及到民间,地域文化就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就产生了爱国的观念。而东莞靠山近海,为了守卫家园,防御山贼和海寇,迁移到这里的人民抱团结体,组成宗族,习武为常事,尚武尚义成为崇尚文风之外的特色。崇武爱国的东莞地域文化特色大致产生于宋代,绵延于元代,在明代凝聚而明显。康熙《东莞县志》记载


“邑负山海,风习雄毅,君子尚气,小人角力乐争喜斗,所在有之。然历代以来,邵廷(琄)、雄飞、陈策之徒,节烈绝今古;何真、罗亨信、彭谊所嚮有成,皆是物也。”


雄毅尚气的风习,体现在民间,形成骁勇善战的“莞勇”队伍;在士大夫阶层,则出现了尚武侠义的军事人才。

邵廷琄,南汉大将,有战功,被指谋反,遭冤杀,方志称其“有文武干略,博览书史,而最善骑射,当时倚为良将。既横死,军民冤痛,立庙于洸口。至今祀之。”这是见于史书的第一位为国为家的东莞产的良将。宋朝将亡时,则有雄飞,是东莞第一位文武兼资、舍身为国的英雄人物。雄飞,榴花村人,李用之婿。飞有武略,善骑射。宋德佑二年,闻文天祥经略江西,将往从军,为元将黄世雄所扼。是年兵溃,世雄欲胁之降。与元军战于惠潮一带,不利,飞以舟师遁还莞。闻南宋小行朝到粤,复起兵,元将黄世雄派遣将领姚文虎追飞,飞“勒阵斩之,尽歼其军,进攻梁雄飞于广州,世雄惧,拉雄飞等出走,乃复韶州。”后元兵围城,飞夜出劫营不克,“飞昼夜督兵登陴且战且守,”因为守将开城门迎元兵,“元兵鼓噪入,飞犹取民家几案屏障诸物堵坊口,力战不支,遂死之。”东莞县志作者的按语:“苟非诚于义理之勇者,乌能临难而不恐惧乎!”追随雄飞起义的还有多位莞人。如许之鉴,城西人,飞起义,集兵千余人,从榴花之战,鉴之功为多。飞死,走从文天祥于汀州,加督府机密事,屯潮阳,元兵突至,力战五坡岭,被执,不屈死。伍凤,石碣人,喜酒有膂力,善用槊,从飞出江西,所募兵初不习战,凤独率敢死士百余叠杀贼。一日,元兵急,凤以铜盘为爵再饮讫,上马大呼入敌阵,鏖斩无算,已力尽,为黄世雄所获。世雄爱其骁勇,欲降之,凤瞋目大骂,跃起缚绝,左右乃趋杀凤。又有姚凤者,以勇力从飞卫帐中,飞歼姚文虎,凤功最。凤亦喜酒,善没水,号水犀头,飞死,以没免归。张弘范使张元吉招之。谢曰:吾鹵拙,不能降也。亟呼酒,大醉,哭飞三日,遂死。宋东莞人叶刚进士,其妻子“雄飞妹也。景炎元年,刚与二弟判钊从飞起兵。败元兵于铜鼓岭。…….(韶州失守)飞死,判亦死。刚与钊易服遁归。”刚与钊后随文天祥,刚战死,钊负其尸归葬。可见当宋亡之际,舍身挽救小行朝的不只是雄飞一人,而是一个群体,很多东莞人都参与抗击元军的战斗中。史载:“祥兴中,幼主驻崖山,邑人多应募勤王”。这说明崇武爱国的精神在宋末得到了大发扬。

元代初期,一批宋末遗民将爱国的精神传递下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赵必豫。赵必豫曾参与雄飞的战斗,在雄飞初兵败回东莞时,“飞欲尽括邑人财谷以充军实,人情汹汹。必豫请于飞,愿以家资三千缗,米五百石赡军,乞宽邑人之力,飞从之。”后赵必豫参文天祥军,文“尤敬爱必豫,每事取决焉。必豫因殚谋竭忠,力图恢复。然力已不支。……晚岁所交如梅水陈迎峰、赵竹涧、李梅南、张恕斋、小山诸人,年长则父事,年相若则兄事。一时隐者多就之。”以赵必豫为首的一班东莞遗民,“尤喜谈古今忠义事,以此为天理,民彝之所由不灭。”这些人中,除了赵必豫、李春叟等人曾在朝中当官享有厚禄外,余“皆闾巷布衣,非有高官厚禄于朝,而宋室既亡,乃拳拳思慕之不寘,至为之甘托泉,屏绝仕进,以终其身。彼其心岂为后世之名也哉。”可见在宋元之际,爱国的精神与行为不仅为士大夫所具有,而且深入到布衣中。爱国的精神得以在元代延续。

“元季岭海绎骚,乡人咸事武伎自卫。”元明之际,又崛起一位具有爱国精神的何真。《明史》说他“少英伟,好书剑。”元末,他率领一支以何氏子弟为首的军队,先平东莞各地群雄,继而平定岭南,为元将。按照当时何真的条件,完全可以拥兵自立。而是在明朝军队到来时,为了避免战事发生而生灵涂炭,将所具有属地的户口兵粮全部献上,投降了明军。所以朱元璋说何真 “惟古之豪杰,保境安全,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何真在明朝任职时还忠心耿耿,三次奉命回广东招收旧部之事,何真忠心耿耿为朝廷服务,已获得充分表现。何氏家族在元代均授高官,入明后无一任职者,但在何真的说服和劝慰下,竟无一人生乱谋反。所以,何真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何真不仅是元朝的忠臣,而且也是明朝的忠臣。

明朝时,随着国家全方位地将岭南基层社会纳入统治的网络,国家的观念较之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涌现不少崇武、爱国的人才。史称:


“邑有布衣叩君门言典礼论救天子大臣而又去之。至于一则仗剑出塞以游槖佐军,一则归伏海滨使人物色求之不可得,以是名侠,良不虚矣。若夫慷慨自负,或佐国家大事,或解一时重扰,此亦有所长。湮没不称,亦龙门之所恨也。”


谭清海就是一个尚武任侠爱国的布衣。谭清海,“为人高视阔步,好谈天下大计”,隆庆时上疏论朝中大事,“不报。乃仗剑出塞。时戚继光为边帅,海先阅其营戍四面置守。入见曰:四面置守,兵势易分。何不一字守耶?光拍案击节,次日偕海巡边,筑隘减戍,皆用其策。”在柘林帮守将平定兵乱,上书言朝中事,“张居正及同乡叶梦雄、庞尚鹏咸伟之。”谭清海宁为布衣而不为仕宦。罗亨信,为明朝大将,戍守边关,著有边功,明史有传。莞城人陈策,万历进士,戍守四川、贵州等地,后奉命率兵支援辽沈阳,“时沈阳巡抚袁应泰殉难死,诸将多降。策独督所部往援,遮战岔河口。时敌十余万,薄我军而围之。策激励士卒,奋死力战,自辰至酉,斩首数千人,援绝陷阵。死事闻,诏赠少保左都督,谥忠愍,立祠谕祭。”


自宋元明以来,通过上述人士在历史舞台上的演绎,崇武尚义、舍身爱国的东莞地域文化传统得到了发扬。明代在东莞建立祭祀这些先贤的祠庙,大力表彰有利于宣扬忠君爱国的精神,有祭祀雄飞的宋义士忠义祠,还有祭祀东莞伯何公祠、祭祀陈策的忠愍祠。宋元明先贤的行为陶冶了东莞水南人袁崇焕的爱国情操,尚武爱国的东莞地域文化传统在他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二 · 袁崇焕精神如何体现了崇武爱国的东莞文化传统

 

东莞崇武尚侠、舍身爱国的文化精神孕育了袁崇焕这位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他熟读儒家经典,科举出身,还潜心攻读兵书,精研兵法,志在边关从戎以消除国家外患。所以《明史》说他:“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他做一个福建小小的县令,除处理好当地的政事,还心系边关,研究兵事,可见袁崇焕早就是辽北军事的专才。所以后来他遵旨回边关时,上疏说:“臣三载深心,二十年僻学。若胸无成算,不敢浪任。一身生死易了,封疆之得失攸关。” “臣三载深心,二十年僻学”这句话,与下文“若胸无成算,不敢浪任”,“封疆之得失攸关”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二十年所学大半时间是花在军事研究上的。

从他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歌里,也可见其献身边关军事的大志。如《南还别陈翼所总戎》诗:“慷慨同讐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他与当边将的陈翼所共勉,抒发了为国守边关而不顾个人得失的崇高志向。他的兄弟中也不乏具有军事才能且有报国志的人。如送他的兄弟还乡,有送别诗云:“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驱驰何日慰升平。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都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送他的同乡好友诗:“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抒发的都是为国守边关的豪情壮志。他在天启年、崇祯初守聊辽东时,荐引的多为东莞同乡亲故。如其叔袁玉佩,朝中兵科给事中黄承昊上疏推荐玉佩语云:“玉佩忠勇谋略,不减伊侄袁焕,应调之北,以备缓急。”亲戚林翔凤,袁崇焕说他“慷慨知兵,且善武艺,与诸将士官交契甚厚。”袁崇焕的好友谢尚政,在袁崇焕麾下任都司领尚方宝剑的心腹韩闰昌也是东莞人。袁崇焕麾下任守备的黄又光、叶向日皆东莞武举。

袁崇焕和其叔袁玉佩所带领北上的广东士兵多为英勇善战的莞勇。袁崇焕曾经向朝廷保证:“广兵若逃而嚣,臣与臣叔任其咎。”史称:“粤东杂蛮蜑,习长牌、斫刀,而新会、东莞之产强半。”如果不是他们所带的士兵多为忠心善战的莞勇,袁崇焕不会立此言。可以说,袁崇焕带领一批善战的东莞军事将才与骁勇的莞勇戍守辽东,是将东莞人崇武尚侠、舍身爱国的文化精神带到了北方边关,在抵抗后金的战争中谱写了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爱国史诗。

袁崇焕在担任辽东主将期间以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一度改变了明朝在与后金战争中的颓势。首先他孤身深入辽东了解军事地理,为自己对辽用兵大计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史载:“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他提出“主守而后战”的战略措施,与明朝大将熊廷弼的战略不谋而合。这一战略措施与当时敌我双方的军事大势是相符的。后金以骑兵胜,利于在东北平原上驰骋;而明军骑兵弱于后金,步兵在后金铁骑之前更是弱势。主守则以逸待劳,加上袁崇焕改变明军战术,改大炮在阵前改为架在城上,当后金骑兵进攻时,炮火能击退敌军进攻,然后乘胜追击,所以明史载:“兵不利野战,祗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后来的战役中,证明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改革是对的。故史载:“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袁崇焕还根据辽东的军事形势,提出打出关外去,与辽人守辽东的策略。这两点是和主守而后战的策略是联系在一起的。单纯主守论者是将关外地尽弃,造成关外人民流离失所,而关前无屏障,使后金军队直逼关前。袁崇焕主张守宁远,将守卫的兵力布置在关前;而任用辽东难民实行军屯和民屯,屯守结合,足为关前守御之力。这是对明朝对辽军事制度和军事政策的改革。因为明朝在建国之始,实行军户制度和军屯制度,但是明初建立起来的这种制度有军事奴役的性质,很快就衰落下去。晚明募兵制取代军户制是一种趋势,袁崇焕与其叔袁玉佩招募的莞勇为主的广东兵就是募兵制下的产物。军屯和民屯结合也很适合当时辽东情况,是关前守御的重大部署。袁崇焕亲自践行打出关外去,与辽人守辽东的策略。史载:“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未几,诸部受款,经略王在晋令崇焕移驻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在晋深倚重之,题为宁前兵备佥事。”创建宁锦防线就是袁崇焕在天启年守卫辽西时的军事杰作,宁锦前线一经建成,就显示了它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巨大作用。以辽人守辽土是和关前驻守的战略措施是相配合的。以辽人为兵,且以辽人屯田,守土和养兵结合在一起,是袁崇焕守辽是军事策略的两个方面,一度是成功的。加上袁崇焕能抚众,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敢战敢胜、身先士卒的精神,激发了辽东将士的爱国热情,辽军将士就成为驻守关外的主力。同时袁崇焕将母、妻、子百余口安置军中,将士为其舍身为国的精神所感动。在战争中,袁崇焕将东莞人尚武侠义、舍身爱国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影响了辽地人民的抗战热情。因为袁崇焕的英勇善战,成为拱卫辽东的国家栋梁。不幸被崇祯皇帝冤杀,“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袁崇焕虽被冤杀,但是他的爱国精神被史家称颂,为人民景仰。这也是东莞人崇武尚侠、舍身爱国的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后世人讴歌袁崇焕精神,也间接颂扬了崇武爱国的东莞地域文化特色。

 

三 · 袁崇焕精神对后世东莞人的影响

 

袁崇焕在天启七年第二次奉旨督辽时,广州名流为袁崇焕饯行。席间,画家赵焞夫作画,诸位题诗,成《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时座中诸名流,分为四类人,第一类为有科举功名的袁崇焕和南海人陈子壮。第二类是黎密、欧必元、韩暖、欧怀年、邝露等,出身名门望族,也有较为低级的功名,热衷得到朝廷重用,对军国大事都有注意。第三类是邓桢、梁稷、傅于亮灯,以及没有出场的李云龙、邝卓犖、韩闰昌等人,他们也是文人,自幼熟习经史,又略懂韬略,是袁崇焕的重要幕客。第三类是释通岸、释超逸、释通炯等虽在僧门,却是心怀天下,甚至能参与国家大事的政治僧人。这些人,被袁崇焕的赫赫战功所吸引,受到袁崇焕所影响。袁崇焕死后,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如陈子壮、邝露、欧怀年等还参与了明亡之后的抗清斗争,不惜献出生命。可见袁崇焕的崇武爱国精神在他督辽立下战功以后就影响了他的同时代的广东人,死后更是激励岭南志士参与挽救南明小朝廷的斗争中。东莞人更受其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家租人张家玉。

张家玉,崇祯九年举于乡,十六年成进士。他在京时,凭吊袁崇焕遗迹,写下诗歌怀念乡贤袁崇焕:“黄沙白露皂雕旗,独赖孤臣两臂挥。热血作书招死士,裹疮临战立重围。遂令汉卒闻笳奋,共扫妖氛奏凯归。劳苦功高信得似,山中何事谤书飞。”后来张家玉在东莞起兵抗清,过袁崇焕家乡水南,又作《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怆然有感》诗,有“至今羽檄纷驰急,那得先生再解围”句,在恢复故国的大业中寄托对袁崇焕的怀念。方志载:“家玉生而通敏,穿穴经史”。是“文武兼资之才”。他在明亡之后曾参与在江南、福建的南明小朝廷的抗清斗争。回到广州,为支援永历朝,与陈子壮、陈邦彦相约起兵。志书又载:“家玉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故所至归附”。所以不管在东莞的莞勇,或是各地的绿林豪杰,不少都听从张家玉的号令,在他的指挥下作战。最壮烈的战斗是在增城,“成栋援增城,以步骑万余来击。家玉三分其兵,掎角相救,深谿高崖自固,大战十日。初十日,成栋请战。家玉自将中军自当之。成栋小却,家玉鸣鼓进军,斩数百骑。大兵据平冈而止,家玉亦收军。军法:出张旗,入卷旗,夺敌人旗则麾以入。是日斩获多,搴旗者忘之,手绾敌头张旗入中军。后军望见,骇曰:敌人入中军矣。皆走,前军亦乱。成栋以铁骑蹂之。遂大败。家玉身中九矢。诸将欲掖之走。家玉曰:‘大丈夫立天,常犯大难。事已至此,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手哉。’因起,遍拜诸将,自投野塘中死。经数日官军得其尸,颜色如生,须眉犹怒张欲动。……年三十有三。将士从死数千人,无一降者”。一说从死者六千人。其中死者“张氏则家玉同族也”。当时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等人的抗清斗争,“事虽未成,然牵制成栋,使不能西上。”张家玉是济世之才,可惜生不逢时,否则亦可像袁崇焕一样立功边关名扬天下,方志载:“论曰:……今观其疏草,其秉笔之直似魏謩,论事之明似陆贽,其恢复之谋似宗泽,其抚剿之略似岳飞”。他崇武尚义、舍身爱国,继承了袁崇焕的传统,也影响了后世东莞人。其中受张家玉影响的有清代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及其后人。

张敬修是清代道光、咸丰之间东莞壆厦人。张敬修家族受张家玉影响,以张家玉同族为荣,如张敬修得张家玉诗扇真迹,乃刊置大宗祠壁,使族人“咸得瞻仰芬泽。”志书载:张敬修“生有异禀,貌不逾中人,而权奇雄爽,有豪士风。道光末,海夷侜张,四郊多垒,敬修投笔曰:‘为书生习举子业,能报国乎?’乃援例捐府同知,以在籍修炮台功议叙。”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国藩有两封信,均提到张敬修“老于戎行”,这是曾国藩对张用兵经验与军事才能的肯定。同时张敬修曾经在反侵略斗争中也立了功劳。咸丰六年十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派军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委张敬修设立防虞局,办防堵事宜。张敬修带伤,携长子振烈随军以助战守。屡次会督兵壮,挫其凶锋,复经设法夺毁火轮大兵船及三板等船。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国广州领事巴夏礼,多出花红,购求张敬修。英军又驾驶轮船,直入东莞,炮轰张敬修所居壆厦乡,登陆之英军,为张敬修团练击退。

在张敬修的影响下,张氏族人敬慕爱国的英雄,并效仿先贤张家玉,勇于为国效劳。张敬修儿子张振烈有《谒文丞相祠》诗:“国犹可破家何惜?身为成仁杀始安。”还有《读岳忠武传感赋》诗,抒发了对岳飞冤狱的感慨。咸丰七年振烈与父同往随军助守。“八月,英军猛攻东炮台,张振烈死守,炮弹纷纷飞至,一弹落于五步之前,溅起泥淖满衣襟,从者曳振烈走避,振烈怒斥,坚持抗战。”张振烈《绿绮楼诗抄》题词:“鱼藻门前战舶联,登陴相与捍烽烟。笑谈指顾忘生死,炮矢凭陵五步前。”写的是当时的情景,诗歌中显示出豪迈高昂的不顾生死而为国家的胸怀。

张敬修的孙辈在清末民国之际,也有毁家纾难报国的志向。张孟荣,张敬修曾孙,张振烈孙子。光绪三十二年,张孟荣和堂兄弟张伯和俱为东莞高等小学堂学生,时年十七八岁。当时革命潮流初起,邑中学生多参加革命小集团。如振武戒烟社、醒天梦粤剧团等等,皆为东莞学堂学生莫纪彭所领导,每有秘密商议,多于孟荣、伯和住处可园里进行。因张氏兄弟对革命素较热心,又够勇气,可园外围皆水,内则楼台水榭众多,容易隐蔽,又非外族人所易进。张孟荣后离高等小学,入广州伍汉图强医院学医。自庚戌广东新军失败后,孙中山遗胡汉民回香港组南方支部,以谋再起,当时最缺款项。张氏兄弟闻之,欲毁家为国而不可能,乃借事相携赴穗,投绿林李福林大塘巢穴,迳寄信函回家仰称被掳,旋得赎款白银三千元,往香港尽献南方支部。胡汉民得款,乃得购买枪械,秘密运至广州,三月廿九之役得以进行。迨民国成立,张氏兄弟功成不居,口不言禄。

张敬修虽行伍出身,但是儒雅风流,善书画,还给后人留下可园这一名园;其父子为国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事迹,以及其孙辈为民主革命所做的贡献,渊源有自,却鲜为人知。杨宝霖先生编著《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纪录了张敬修及其后代的事迹,为论证爱国爱乡的东莞地域文化传统提供了佐证。

杨宝霖先生在论述袁崇焕精神时指出,袁崇焕的“爱国精神一直是东莞人民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1840年有虎门人民的抗英、1898年雁田人民反英当局的展界斗争,1911年3月29日攻总督衙门之战,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东莞人蒋光鼐是人所熟知的抗日名将,“这些都是(东莞)爱国传统长河中的浪花” 。

在今天歌舞升平的时代,我们不能忘记外患犹在,如何宣扬袁崇焕精神,以及发扬尚武爱国的文化传统,很值得我们思考。

 

【1】刘志伟《从建置沿革看“东莞”的地理区位优势》,东莞市政协、暨南大学历史系编《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

【2】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二,《风俗》,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以下同),1994年,第61A页

【3】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二,《风俗》,第63B页

【4】 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邵廷琄传》,中国方志丛书本(以下同),1898页

【5】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雄飞传》,2005页

【6】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雄飞传附》,2007页

【7】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叶刚传》,2008页

【8】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李佳传》,2022页

【9】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四,《赵必豫传》,2011—2012页

【10】刘鸿渐《东莞宋八遗民录序》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二,《艺文四》,第596A页—597B页

【11】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四《人物二,梁子政传》.第2030页

【12】《明史》卷一三○ 列传第一八《何真》

【13】汤开建《元明之际广东政局的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4】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二,《人物·义侠》,439B

【15】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二,《人物·义侠》,440B—441B

【16】民国《东莞县志》卷五五《人物三·罗亨信传》.2070—2071页

【17】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二,《忠烈》,405A

【18】《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袁崇焕传》

【19】《袁督师遗集》,卷二,《遵旨回任兼陈时事疏》

【20】《南还别陈翼所总戎》,《袁督师遗集》卷三《诗》

【21】有人认为这是袁崇焕写给他的同乡兼前辈陈策(字翼所)的诗歌,见羊弓《论袁崇焕的爱国思想》,罗志欢编选《袁崇焕研究论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查康熙《东莞县志》404A页,陈策字伯成,非翼所。所以此陈翼所恐非陈策。

【22】《山海关送季弟南还》,《袁督师遗集》卷三《诗》

【23】《边中送别》,《袁督师遗集》卷三《诗》

【24】袁崇焕《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袁督师遗集》.卷一,《奏疏》

【25】《袁督师事迹,民国《东莞县志》卷六十一《袁玉佩传引》

【26】《明史》卷九一 志第六七 《兵三》

【27】《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袁崇焕传》

【28】孙文良等《论袁崇焕的军事思想》,罗志欢编选《袁崇焕研究论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页

【29】《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袁崇焕传》

【30】《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袁崇焕传》

【31】《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袁崇焕传》

【32】孙文良等《论袁崇焕的军事思想》,东莞市政协、罗志欢编选,《袁崇焕研究论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

【33】《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袁崇焕传》

【34】颜广文《<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历史人物考述》,《袁崇焕研究论文选集》,第415—423页

【35】张家玉《燕市吊袁督师》,文烈公集卷七

【36】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59页

【37】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87页

【38】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84页

【39】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85页

【40】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86页

【41】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86页

【42】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二,《张家玉传》. 第2487页

【43】《摹刻铁园公画扇跋》,杨宝霖编著《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页。

【44】民国《东莞县志》卷七二《张敬修传》,第2674页。

【45】杨宝霖编著《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页

【46】《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张敬修小传》.14页;又见杨宝霖《可园主人张敬修资料的重大发现》,《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24—641页

【47】《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张振烈诗文》,第174页

【48】《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张振烈诗文》,第175页

【49】《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张振烈小传》. 第163页

【50】《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张振烈诗文》,第168页

【51】《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张孟荣小传》,第200-201页

【52】杨宝霖《“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爱国思想试论》,《袁崇焕研究论文集》,480页

【53】杨宝霖《“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爱国思想试论》,《袁崇焕研究论文集》,480页

 

参考文献:

1. 石瑞良.袁崇焕诗赏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2. 阎崇年.袁崇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

 

【来源】2013年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  

暨南大学历史系/编

《袁崇焕历史评价与精神文化研究论文集》

【法律顾问】宋江南律师 | 广东赋诚律师事务所



返回上一级